《北京献上一场绿色冬奥》
--驻拉各斯总领事储茂明署名文章
2022-02-16 18:47

近日,尼日利亚《独立报》、《太阳报》、《每日国民报》、《每日焦点报》、《非洲领导力》、《拉各斯城市报》等英文媒体刊登储茂明总领事署名文章《北京献上一场绿色冬奥》。全文如下: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帷幕,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云集北京。这场体育盛事吸引了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国际政要克服疫情困难,专程来华出席冬奥会开幕式共襄盛举,反映着国际社会力挺北京冬奥,呼吁团结一致的普遍心声。全世界优秀冰雪运动员的欢声洋溢开幕式现场,他们已做好准备一展英姿。我和我的同事在拉各斯观看了开幕式现场直播,当看到尼日利亚运动员挥舞着国旗列队行进,我们感到十分激动,我们预祝尼日利亚奥运健儿在北京冬奥绽放风采、赛出成绩。

作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北京自申奥起即致力于向世界献上一场绿色冬奥,并不断取得宝贵的创新和突破。作为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从申办、筹办、举办再到赛后规划利用,可持续和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

经过精心谋划,北京充分高效地利用了各项资源。其中,最大程度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成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北京赛区仅新建一座比赛场馆,其余场馆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已建成使用。冬奥会后,所有场馆将进一步用作举行体育、娱乐或文化活动的公共设施,为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收益。

在申奥阶段,一些评论人士曾对北京的空气环境发出质疑,称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能会对运动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如今,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带来了被称为“北京蓝”的晴朗天空,也带走了有关中国环境治理能力的种种疑虑。

作为绿色办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放在首位,各冬奥场馆充分利用绿色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及生态保护。

为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政府选用了毒性最小、最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过去历届冬奥会制冰都是用氟利昂或氨,而使用二氧化碳制冰,能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得益于该技术,国家速滑馆制冰效率提升了20%,年节电200万千瓦时。

延庆位于北京市郊,是本届冬奥会的三大主赛区之一,一系列环保举措在赛事场地的建设中得到应用。建设之初,林业专家开展了赛区调查,编制了生态修复方案,制定了动植物保护措施。施工中,专家对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采取迁地保护举措,并为野生动物开辟了专用迁徙通道。比如,在修建延庆高山雪道时,工人在施工前就将脆弱的高山草甸移植保护,并在施工结束后的几个月将其栽回。

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供电,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通过灵活的直流电网直达北京。该项目未来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约225亿千瓦时电力,大约相当于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0吨。

除场馆建设外,北京还大力建设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北京、延庆及张家口三个赛区无缝连接。京张高铁全线开通,北京与张家口的通行时间由原本的3小时缩短至1小时,北京市区到延庆的通行时间从原本的2小时缩短至26分钟。北京赛区所有的场馆实现地铁全覆盖,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遍布各场馆及北京至张家口道路沿线。

为进一步办好绿色冬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关闭高污染企业,大力使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作为一项重要的绿色指标,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达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首次降至“30+”,为2013年该数据有持续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北京冬奥会对中国体育事业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带动3亿人上冰雪”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美好愿景。这些目标不仅提前实现,而且超额完成。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真诚地表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季运动国家,“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开启国际冬季运动新纪元。

北京冬奥会是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为疫情困扰下的世界各国带来希望和信心。我相信,北京冬奥会必将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人类团结克服危机的里程碑,被永久载入史册。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